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普教育

新生儿血友病七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

发布时间: 2021-11-15 10:13:39 浏览次数: 8833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本文引用格式:申子云,张勤,程秀永,等.新生儿血友病七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17,20(2):132-134. DOI:10.3760/cma.j.issn.1007-9408.2017.02.013


【摘 要】


目的 了解新生儿血友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

方法 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7例新生儿血友病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7例患儿均为男性,临床表现包括静脉穿刺点处血肿2例,头颅血肿5例,颅内出血2例,皮下出血3例,镜下血尿1例,肾上腺出血1例,1例无临床出血表现。实验室检查发现6例为凝血因子Ⅷ缺乏,1例为凝血因子Ⅸ缺乏;3例经基因检测证实诊断。7例患儿均给予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Ⅷ等补充替代治疗。经治疗,6例好转出院,1例放弃治疗。随访至2016年4月,1例发生头颅血肿,1例发生膝关节血肿,3例发生皮下出血,3例无明显出血。3例间断补充凝血因子。

结论 对新生儿期有出血表现者,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后应考虑血友病。行凝血因子活性水平检测可明确诊断。

【关键词】 血友病A;血友病B;因子Ⅷ;因子Ⅸ;婴儿,新生


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和血友病B,其中以血友病A较为常见。血友病A和血友病B分别由凝血因子Ⅷ(coagulation factor Ⅷ,FⅧ)和凝血因子Ⅸ(coagulation factor Ⅸ,FⅨ)缺乏引起,遗传基础为相应基因的突变。现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7例新生儿血友病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总结诊疗经验。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2012年7月至2016年3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共收治新生儿血友病患儿7例。对这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血友病A诊断标准[1]:(1)临床表现:男性患者,有或无家族史;有家族史者,符合X连锁隐性遗传规律;关节、肌肉、深部组织出血,可呈自发性,也可发生于轻度损伤或小手术后,易引起血肿及关节畸形。(2)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正常;重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明显延长;凝血因子Ⅷ活性(coagulation factor Ⅷ activity,FⅧC)明显低下;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gen,vWFAg)正常。

3.血友病B诊断标准[1]:(1)临床表现:基本同血友病A,但程度较轻。(2)实验室检查:出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PT正常;重型患者APTT延长,轻型可正常;FⅨ抗原及活性减低或缺乏。

4.分型[2]:参照FⅧ与FⅨ的比例,重型为<1%,中型为≥1%~≤5%,轻型为>5%~≤40%。


二、结果

1.一般资料:7例均为男性。其中6例为足月儿,1例为早产儿;阴道分娩4例,剖宫产分娩3例。7例出生体重为2 250~4 100 g,入院日龄4~26 d。其一般资料见表1。

5.jpg

2.临床表现:见表2。除例2外,其余6例均有出血表现。共发生头颅血肿5例,颅内出血2例;肌内注射及静脉穿刺点出血2例,表现为双侧腹股沟区血肿、上臂内屈侧血肿及头皮静脉穿刺取血后血肿或瘀斑;皮下出血3例,表现为左侧腹部皮肤针尖样出血点、左侧眼角瘀斑、双侧腹股沟区及双上臂内屈侧瘀斑;镜下血尿1例(例1),右侧肾上腺区血肿1例。

3.家族史:1例患儿(例2)的外祖父(已死亡)凝血功能差,有出血表现,但未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其余6例无明显家族史。见表2。

4.jpg

4.实验室检查:6例血红蛋白水平降低,6例APTT延长,1例APTT和PT均延长。6例为血友病A,表现为FⅧ水平降低,其中5例为重型,1例为中型。1例为血友病B中型,表现为FⅨ水平减低。3例行基因检测证实诊断,其中1例患儿的母亲行基因检测,证实为基因携带者。见表3。

3.jpg

5.治疗和转归:替代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案,并辅以对症支持治疗。7例患儿均给予维生素K1,6例患儿给予新鲜冰冻血浆和/或冷沉淀,4例患儿给予凝血因子替代治疗,6例局部血肿者给予冷敷、加压包扎等。经治疗,6例患儿病情好转后出院,1例家长放弃治疗。

6.随访:随访至2016年4月,1例发生头颅血肿,1例发生膝关节血肿,3例发生皮下出血,3例无明显出血。其中3例现间断补充凝血因子。见表4。

1.jpg


三、讨论

1.概述:血友病是一种X连锁隐性遗传病[3-4],FⅧ基因及FⅨ基因分别位于染色体Xq28和染色体Xq27.1上[5]。其中,血友病A的基因突变主要表现为缺失、插入、内含子1,22倒置及点突变,血友病B发病机制多为FⅨ基因突变,导致FⅨ缺乏或结构功能异常。男性人群中,血友病A的发病率约为1/5 000,血友病B的发病率约为1/25 000;血友病A占血友病患者的80%~85%,血友病B占15%~20%[6]。

2.症状:李斌等[7]的相关研究显示,血友病的初发年龄在2岁左右,新生儿期血友病较为少见;其主要表现为穿刺点或静脉采血点出血、皮下出血及内脏出血。本研究中,2例患儿首发症状为穿刺点及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血肿,3例内脏出血患儿表现为颅内出血及肾上腺出血。5例发生头颅血肿。由于血友病患儿缺乏凝血因子,在分娩过程中产道作用或器械操作等均易引起出血,形成血肿。故在助产过程中,对于有血友病风险的胎儿,操作应尽量轻柔。新生儿期头颅血肿伴凝血功能异常时,应注意与血友病相鉴别。本研究中,6例患儿存在贫血及黄疸表现,考虑可能的原因为出血导致红细胞丢失及破坏增多,导致贫血,同时,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大量血色素,导致代谢产物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黄疸。

3.诊断:对有出血表现的新生儿,在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后,应考虑血友病。检测凝血因子活性水平可明确诊断。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诊断,对预防本病也有很大意义。本研究中,3例患儿行基因检测证实了诊断,其中1例患儿母亲行基因检测,证实为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女性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应在孕产前进行遗传咨询,并在10孕周采集母体血,或18~20孕周行超声检查以确定胎儿性别;由于该病为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故女性血友病基因携带者娩出的男婴中有50%为血友病患儿,所以晚孕期可行羊膜腔穿刺以确定是否为患病男婴,从而为分娩决策提供参考意见[8-10]。对于有血友病风险的胎儿,生后应尽快抽取未被母体血污染的脐带血检测,以明确诊断。

4.治疗:血友病目前尚无法治愈。重组FⅧ或FⅨ制剂是治疗血友病A及血友病B的首选。另外,一些抗纤溶药物,如氨甲环酸、6-氨基乙酸、止血芳酸等,也可用于该病的治疗,但在泌尿系统出血时,应禁用[6]。去氨加压素也较为常用。但由于该药物可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导致频发抽搐,故不应用于新生儿血友病的治疗。物理治疗多采取RICE原则,即休息(rest)、冷敷(ice)、压迫(compression)和抬高(elevation)。康复锻炼不仅可以加快关节血肿的吸收及消除,还可通过加强肌肉及关节功能的锻炼,降低致残率[6]。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医院、社区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家庭治疗这一重要环节在国外已被广泛应用,而在国内尚未引起重视。患者及家属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学习疾病知识,掌握基础或紧急抢救的基本操作,对于改善预后十分重要[6,11]。

5.预防:新生儿血友病重在预防。一般血友病患者应避免剧烈或易致损伤的活动,从而减少出血风险;婚前检查、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是减少血友病发生的重要手段[12]。但由于经济条件、医疗资源等方面的限制,我国的诊断率及治疗率落后于发达国家[13],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治疗,导致该病致残率高且发生较早[14]。为了减少致残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应加强包括血液科、产科、新生儿科、整形外科、康复科在内的多学科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胡豫.凝血障碍性疾病[M]//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29-631.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血栓组中国血友病治疗协作组儿童组/预防治疗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儿童血友病诊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2011, 49(3):193-195. DOI: 10.3760/cma.j.issn.0578- 1310.2011.03.007.

[3]刘兆娥,韩波,杨波.新生儿期血友病患儿7例临床分析[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4,17(1):52-55.DOI:10.3760/cma.j.issn. 1007-9408.2014.01.014

[4]刘靖媛,刘红,吴润晖,等.新生儿血友病七例[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3):159-162.DOI:10.3969/j.issn.1673-6710. 2013.03.004.

[5]白燕, 金润铭.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症的基因缺陷和产前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5,20(1):2-5. DOI: 10.3969/j.issn.1005-2224.2005.01.002.

[6]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中国血友病协作组. 血友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3年版)[J].中华血液学杂志, 2013,34(5):461-463. DOI: 10.3760/cma.j.issn.0253- 2727. 2013.05.020.

[7]李斌, 吴竞生, 丁凯阳, 等. 单中心780例血友病患者的临床回顾性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2010,16(6):264-268. DOI: 10.3969/j.issn.1009-6213.2010.06.006.

[8]Chalmers E, Williams M, Brennand J, et al. Guideline on the management of haemophilia in the fetus and neonate[J]. Br J Haematol, 2011,154(2):208-215. DOI: 10.1111/j.1365-2141. 2010.08545.x.

[9]Chalmers E, Williams M, Brennand J, 等. 英国胎儿和新生儿血友病管理指南介绍[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3,28(4):282-283.

[10]Chalmers E, Williams M, Brennand J, 等. 胎儿及新生儿血友病管理指南[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11,34(4):379-380. DOI: 10.3760/cma.j.issn.1673-419X.2011.04.024.

[11]吴润晖.儿童血友病的诊断与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12, 15(27):1214-1216. DOI:10.3969/j.issn.1003-515X. 2012.15.030.

[12]安立,刘金玲,张心声,等.应用FⅧ:C/vWFAg比值诊断血友病A携带者的研究[J].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13,30(6):721-723. DOI:10.3760/cma.j.issn.1003-9406.2013.06.019.

[13]唐凌,吴润晖,吴心怡,等.中国儿童血友病诊断现状—单中心13年417例儿童血友病数据分析[J].血栓与止血学, 2014, 20(3):97-101.

[14]Chuansumrit A, Krasaesub S, Angchaisuksiri P, et al. Survival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haemophilia at the International Haemophilia Training Centre, Bangkok, Thailand[J]. Haemophilia, 2004,10(5):542-549. DOI: 10.1111/j.1365-2516.2004.00928.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