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世界母乳喂养周】科学认知母乳,把握自然规律
2025年8月1—7日是第34个世界母乳喂养周,主题为“支持母乳喂养,呵护健康未来”,旨在强调母乳喂养对儿童健康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母乳喂养促进工作机制,完善支持母乳喂养的政策体系、服务网络、场所设施,不断提升母乳喂养水平,同时继续呼吁家庭、医疗机构、哺乳顾问、社区、工作单位等社会各界共筑支持母乳喂养的“暖链”,通过建立支持网络,切实帮助母亲解决母乳喂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共同营造支持母乳喂养的社会氛围。
本文引用格式:赖建强. 科学认知母乳,把握自然规律[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5, 28(7): 537-541. DOI: 10.3760/cma.j.cn113903-20250517-00257.
摘要
母乳科学研究旨在揭示其在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及社会学领域的重要价值。本文整合前沿进展,提炼 10 条核心发现:(1)进化特性:母乳核心成分高度保守,为婴儿提供基础免疫保障,同时存在地域性差异,支持精准营养。(2)关键窗口期:出生后6个月是母乳喂养不可逆的关键期,影响母婴长期健康。(3)双向健康效益:降低婴儿感染和腹泻风险,提升智商;延长哺乳期可降低母亲乳腺癌风险和产后抑郁风险。(4)动态营养供给:成分随需求调整,早产母乳含更多免疫因子。(5)生物复杂性:含超3 000种生物活性成分及微生物,功能无法被人工配方模拟。(6)时间节律调控:泌乳受昼夜节律影响,助婴儿建立睡眠周期。(7)科学喂养方式:直接哺乳最优,吸奶器使用需规范,背奶需控温防污染。(8)乳母体重管理:正常体重指数是优质泌乳基础,超重或肥胖母亲可以通过饮食与运动改善乳汁质量。(9)跨学科研究前沿:微生物参与婴儿肠道菌群构建哺乳,哺乳在心理层面促进母婴情感联结。(10)精准营养模式:母乳成分随婴儿状态动态调整,长期哺乳可降低母亲心血管疾病风险。据此,倡议建立全球母乳成分标准,构建“家庭-医疗-社会”支持体系,推动母乳喂养实践。
【关键词】 母乳;母乳喂养;进化;时间营养;系统生物学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1100400, 2017YFD0400600)
母乳科学是研究哺乳动物乳汁合成分泌机制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其目的是改善乳汁质量,提高喂养水平,提升生命早期乃至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母乳是跨越2.2亿年的自然选择产物,其进化主线始终围绕“免疫保护-神经发育-环境适应”三位一体需求,未来仍将随人类生存状况发生动态演变。现代母乳喂养科学研究历经200余年,国内外科学家在母乳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及社会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对母乳科学的研究和认知,本文整合近期前沿研究进展,从科学机制、健康影响、社会支持等维度提炼了10条核心研究进展,为医务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及公众提供参考。
一、进化视角:母乳分泌系统的保守性与适应性
核心要点:母乳是人类进化产物,内含生存密码,维持高度保守的生存策略,核心成分的稳定性为全球婴儿提供基础免疫与营养保障。同时,母乳又与自然环境相适应,其中部分成分可进行适应性调整,利于生存。
从进化生物学看,哺乳动物的母乳喂养机制是子代存活的关键演化特征[1]。对全球不同种族母乳的分析显示,乳铁蛋白、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ecretory immunoglobulin A,sIgA)等核心成分的抗菌和免疫调节功能高度一致[2]。这种保守性源于基因对泌乳系统的稳定调控,以确保新生儿获得恒定的营养供给(如必需氨基酸、活性免疫因子等),是自然选择赋予人类的生存优势。在绘制的《中国母乳营养成分地理分布图集》[3]可以看到,我国母乳成分存在地域性差异,这种差异表现为南北方、东西部的不同,故为婴幼儿喂养的区域性、个性化、精准化营养和生存提供了科学支撑。
二、生育链条关键环节:不可逆的早期生命窗口
核心要点:母乳喂养是健康生育的必需阶段,是最佳生存策略的必然过程。人类母乳喂养行为受社会、经济、生态等因素制约,子代一旦错过出生后最初6个月的关键母乳喂养期,将严重影响母婴长期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强调,母乳喂养是生育全程的核心环节,兼具生理(促进子宫复旧、降低产后出血)与心理(强化母婴依恋)双重效益。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女性,可能因教育水平和卫生条件有限、社会支持不足等而放弃母乳喂养,但高收入群体同样可能因为工作压力、职业发展需求而选择人工喂养,导致母乳喂养中断率升高。婴儿出生后最初几周是泌乳启动与肠道菌群定植的关键期,错过产后乳腺活化的关键阶段,母亲乳腺细胞则凋亡加速,可能影响泌乳能力[4]。配方奶喂养还可能改变婴儿肠道菌群的构成,导致过敏及感染性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乳母的身心健康恢复也会受到制约和影响,体重滞留增加,子宫等器官和体内代谢过程恢复变缓[5]。
三、双向获益:母婴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共赢路径
核心要点:母乳喂养是母婴协同进化的典范,兼具个体健康效益与社会经济价值。母婴皆因母乳喂养各取所需,获得双赢。家庭和社会可因母乳喂养在种族延续、人力资源储备、人类社会发展驱动力等方面实现多赢。
对婴儿而言,母乳喂养可使5岁以下儿童腹泻的风险降低31%,使6个月以下婴儿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住院风险降低57%[6]。母乳喂养时长与儿童智商测验结果存在因果关系,母乳喂养儿童平均智商得分较非母乳喂养儿童高3.4分(95%CI:2.3~4.6)[7]。母乳喂养超过1年,可使母亲乳腺癌和卵巢癌的发生风险分别降低26%和37%,还可降低32%的母体远期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8]。
四、生命早期营养接力:从脐血到母乳的时空协同
核心要点:对于生命早期营养的重要性已经取得广泛共识,新生命的营养来自宫内脐血供给以及分娩后母乳的保障。母乳是胎儿期脐血营养的自然延续,不仅实现完美的时空转换,而且通过合成分泌路径变化完成阶段性成分调整,实现精准高效供给。
胎儿在宫内发育阶段完全依赖脐血营养获取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类营养素。脐血不仅可以输送基础营养物质,如氨基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而且富含多种具有发育调控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出生后母乳则承担了新生儿营养供给的任务。初乳(产后1~7 d)含高浓度sIgA(达7.5 g/L)[9]和生长因子,有助于新生儿构建肠道屏障;过渡乳(8~14 d)中乳糖和脂肪含量增加,满足新生儿的能量需求;成熟乳(15 d后)则根据婴儿月龄动态调整宏量营养素的含量与比例,如成熟乳中的乳糖含量稳定在7 g/100 ml,基本不受母亲膳食影响,适配婴儿的消化系统发育[10],满足婴儿生长发育需要。早产儿母乳的能量、蛋白质、脂肪[11]及免疫因子(如sIgA、乳铁蛋白)[12]含量更高,可有效满足早产儿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并降低感染风险,促进神经发育、肠道屏障的成熟,减少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改善长期预后。这种“宫内-宫外”营养供给方式的“无缝切换”,是生命早期发育的核心保障。
五、生物复杂性:不可复制的“生命初乳”
核心要点:母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其成分众多、结构复杂、功能强大;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外,还有超3 000种生物活性成分和数以亿计的微生物,其动态调控与功能网络尚无法被人工配方奶完全模拟。
母乳不仅是营养复合体,更是免疫调节系统。寡糖(如2'-岩藻糖基乳糖)可通过结合病原体、阻断其黏附肠道细胞,并促进双歧杆菌等有益菌定植,从而抑制肠道感染[13];母乳中的脂肪球膜中的神经鞘磷脂促进突触发育[14];母乳还含有干细胞,在婴儿肠道内定植并发挥组织修复作用[15]。值得注意的是,母乳成分具有个体定制性: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的乳汁,在蛋白质、脂质和生物活性成分上与正常母亲的母乳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可能对母婴健康产生影响。因此,针对存在合并症的孕产妇,需要更加细致的母乳喂养策略,以确保母婴获得最佳健康结局。母乳外泌体携带miR-148a调控婴儿肠道干细胞分化[16],人工配方奶还无法模拟此功能,这些特性决定了母乳的不可替代性。母乳是人生中的必需品,婴儿通过母乳喂养获得了生命早期最佳营养和终身保护力。
六、时间生物学特征:泌乳节律与婴儿发育同步
核心要点:生物体基本都存在一定节律,母乳的合成分泌受神经内分泌精准调控,昼夜节律与婴儿需求动态匹配。母乳合成分泌的速度或组分,与乳母年龄(高龄产妇与否),分娩孕周(足月产与否),泌乳阶段(初乳、过渡乳、成熟乳),昼夜变化,同一哺乳周期的不同阶段(前、中、后段),甚至与婴儿性别均有关系。
母乳的分泌规律与时间节律蕴含着精妙的生理智慧。乳腺上皮细胞中CLOCK/BMAL1基因对泌乳素有调控作用[17]。泌乳素分泌呈昼夜波动,夜间分泌量较白天多30%~50%,可促进睡眠期乳汁合成;婴儿吸吮可触发催产素脉冲式释放,启动“喷乳反射”,单次哺乳可排出60%~78%的乳腺存乳。乳汁成分亦有昼夜节律变化:褪黑素在夜间浓度升高,可通过哺乳传递,帮助婴儿建立睡眠-觉醒周期[18]。这种时间适配性提示,规律哺乳对婴儿生物钟发育至关重要。推荐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实施“时间匹配式喂养”:晨乳(高皮质醇)用于日间活动期,夜乳(高褪黑素)用于睡眠期。动物研究显示,母乳的成分甚至与婴儿性别相关[19],但人乳成分是否与人类婴儿性别相关尚无一致结论。
七、多元喂养方式:科学选择与专业指导并重
核心要点:婴幼儿喂养方式出现新的变化,母乳喂养包括直接哺乳、吸奶器使用、职场母乳储存以及捐赠母乳等方式,各有适用场景,需规避操作风险。开展母乳喂养科学教育,创造支持性环境,鼓励亲喂。
直接哺乳的优势在于可提供即时免疫保护,每次哺乳传递数千至数百万个免疫细胞以及有益微生物,并促进亲子情感交流,简便、经济和环保,是一种最理想的喂养方式。产后初期如果需要使用吸奶器,建议遵循“一天哺乳/吸乳8次,每次15~20 min”的原则,按说明书正确操作,避免因不当操作而导致乳头疼痛损伤或乳量下降。母亲恢复工作后,上班期间吸出的乳汁,需严格控制储存温度:室温(25 ℃以下)≤4 h,冷藏(2~4 ℃)≤96 h,冷冻(-20 ℃)≤6~12个月[20],避免细菌滋生。由于乳汁存在“时间密码”,建议母亲吸乳时记录时间,并按吸乳时间的昼夜节律,针对性喂养,避免干扰婴儿发育的昼夜节律性[18]。
八、乳母体重管理:乳汁质量的关键调控因素
核心要点:正常体重是优质泌乳的基础。建议育龄妇女孕前保持正常体重、孕期适当增重、产后合理控制体重,兼顾营养均衡与适度运动,使乳汁的质量更加优良。
体重与乳汁合成分泌密切相关,超重或肥胖可能影响乳汁质量和泌乳启动时间[21]。母乳喂养是肥胖的保护因素,母乳喂养能让儿童肥胖风险降低22%[22]。超重/肥胖母亲的乳汁中总脂肪、甘油三酯及热量显著增加,且中链和长链脂肪酸均升高[23]。推荐乳母每日摄入25~30 g优质蛋白(如鱼、蛋、豆类),25~30 g膳食纤维,配合每周150 min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或瑜伽),可降低乳母的炎症和胰岛素抵抗风险,改善母婴代谢健康[24]。
九、研究前沿:从分子机制到心理赋能的跨学科探索
核心要点:母乳科学研究旨在探索人类乳汁合成和分泌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更好服务于人类健康发展。现代的母乳科学研究从婴幼儿疾病、母乳成分、泌乳机理机制到母乳相关的生物-心理因素,不断将研究成果应用于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母乳科学研究发现母乳中有3 000种以上生物活性成分,代谢产物几十万种,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乳汁合成分泌激励机制以及影响泌乳的因素。多组学技术发现母乳微生物组(含超500种细菌)参与婴儿肠道菌群构建,母乳通过“播种-施肥-除草”作用[25],提供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并依靠母乳寡糖培养有益菌、抑制有害菌,从而塑造婴儿肠道菌群。阴道分娩组婴儿肠道中的双歧杆菌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剖宫产组[26],产后通过皮肤接触和母乳喂养等方式可得到一定程度的修饰改善。心理层面,哺乳时的眼神交流刺激婴儿前额叶皮层发育,可提高婴儿的情绪调节能力[27]。这些发现为早产儿喂养方案优化、职场哺乳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建议实施“母乳组学数据库”计划,纳入全球百万级母婴对的母乳成分与健康数据。
十、精准营养典范:人生首份“健康处方”
核心要点:母乳喂养是生命早期营养精准模式,是开启人类最佳健康状况的生活方式。乳糖、蛋白质、脂肪供应能量与适宜营养的最佳模式,微量营养素、生物活性物质与微生物菌群的最佳构成,可以因人因时因地进行调整,保证新生命的生存和终身健康。母乳是开具给母婴双方的人生健康处方,是人生第一个最佳健康生活方式,终身受益。
母乳成分随婴儿需求动态调整。母乳成分变化除节律调整外,在婴儿患病时,乳汁中白细胞数量、肿瘤坏死因子-α、乳铁蛋白、白细胞介素-10等水平升高[28];早产儿母亲乳汁中乳铁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足月儿母乳,初乳中含量最高,1个月后逐步趋于稳定[29]。对母亲而言,坚持哺乳6个月以上可使产后体重滞留风险明显降低,长期哺乳更可使心血管疾病风险下降10%~15%[30]。母乳喂养时长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与肥胖、糖尿病等成年期代谢综合征风险呈负相关。这种母婴双向受益的特性,使其成为贯穿生命周期的首项健康投资。
母乳喂养研究是生物进化的馈赠,其科学内涵涵盖分子生物学、营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属于交叉学科。基于此,倡议建立全球母乳成分标准参考区间以及跨学科数据共享。推动母乳喂养需构建“家庭-医疗-社会”支持体系:父母和婴儿是母乳喂养主体,家庭及成员是母乳喂养的最有力支撑,医疗机构应提供泌乳顾问服务,企业需落实哺乳室与弹性工时,政策层面需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让我们以人类发展历史为鉴,以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石,尊重自然规律,守护母乳喂养这一生命最初的纽带。
利益冲突 作者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志谢 此文撰写过程中中山大学苏宜香教授的指导和张美华女士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