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一例
本文引用格式:成智文,陈理华.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一例[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0,23(11):767-770. DOI:10.3760/cma.j.cn113903-20200427-00397
患儿女,7 h,因“发现口腔肿物3 d”于2020年3月6日5时收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科。患儿系第1胎第1产,在外院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体重3 440 g,胎龄40周+0。2020年3月2日(患儿出生前3 d)超声检查发现胎儿口腔内低回声,内见血流(图1),考虑先天性颗粒细胞牙龈瘤(congenital granular cell epulis,CGCE)可能,建议每天复查B超。复查结果无明显变化。患儿生后无窒息,1和5 min Apgar评分均为10分。因口腔肿物过大,经口喂养困难,故收入本院新生儿科进一步诊治。患儿母亲既往体健,否认孕期用药、饮酒及吸烟史,患儿父亲既往亦体健。否认近亲婚配,否认家族类似疾病史。 入院时体格检查:神志清,面色红润,哭声响亮,心、肺、腹、四肢查体均未见明显异常。口腔上牙龈正中偏右可见2.7 cm×1.8 cm×1.6 cm粉红色包块,形状不规则,突出于口腔外。该包块粉红色,质中软,表面光滑,包膜完整,无溃疡,无波动感;基底位于上颌牙槽骨中外侧,界限清,无明显压痛(图2)。颜面部CT平扫示口腔右侧上唇及颚部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境界清楚,密度均匀(图3)。初步诊断:牙龈肿物:CGCE?儿童颗粒细胞瘤?本院整形外科医师会诊,考虑肿物逐渐增大,影响喂养,建议手术切除肿物。因不能排除恶性肿瘤,建议手术切除肿物后送病理检查。 经完善术前准备,2020年3月10日由本院整形外科医师在全身麻醉下行口腔颚部肿物切除术。术中沿肿块组织周边完全切除肉眼所见肿块组织,并将切除物送病理检查。术后静脉滴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抗感染。术后第2天予鼻饲喂养;第5天改为经口喂养,奶量60 ml,间隔3小时1次,完成度可。术后1周病理检查结果回报:镜下可见肿瘤表面被覆鳞状上皮,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微嗜酸性,形态较一致(图4~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突触素弱阳性,白细胞分化抗原-34阴性,可溶性酸性蛋白阴性。病理结果提示:(口腔)牙龈颗粒细胞瘤。由此明确诊断为CGCE。 术后1周患儿伤口愈合良好出院。出院2周后随访,患儿肿瘤切除处萌出1颗切牙,口腔其余部位未见明显异常(图6)。出院后4周,患儿在本院口腔科局部麻醉下拔除该切牙。出院后4个月随访,患儿生长发育良好,肿瘤无复发。 讨论 CGCE也称先天性颗粒细胞瘤、颗粒细胞成纤维细胞瘤、先天性颗粒细胞成肌细胞瘤,或Neumann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口腔内良性肿瘤。据文献报道,CGCE的发病率仅为0.000 6%,自1871年首次报道CGCE以来,截至2020年共报道了约250例,其中我国报告了15例。 CGCE是一种罕见的良性间叶肿瘤,常起源于上颌前牙槽嵴的牙龈,外观表现为边界清楚、有蒂的肿块,表面光滑,通常被光滑的粉红色黏膜所覆盖,部分表面可能有红斑或溃疡,直径1~2 cm,也有文献报告的肿瘤直径长达9 cm。该病在上颌骨的发生率是下颌骨的2~3倍。约10%的病例可显示多个病灶。在多发病灶中,病变可能同时累及上颌骨及下颌骨。CGCE主要在新生儿中出现,女性与男性比例为(8~10)∶1,发病率有明显的女性性别优势。因此,有学者认为该肿瘤可能与孕期母体或者胎儿受性激素影响有关。 目前CGCE的组织来源仍不清楚,可能包括牙源性上皮细胞、未分化间充质细胞、周细胞、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神经相关细胞和组织细胞。本例患儿为女性,发病部位位于上腭牙龈处,单发,表现为2.7 cm×1.8 cm×1.6 cm的粉红色包块,表面光滑,其流行病学、发病部位以及临床表现与既往报道病例大致相同。 CGCE的诊断主要包括产前及产后诊断。产前主要是超声诊断。CGCE多在晚孕期发现。目前文献报道最早发现CGCE的孕周为孕26周,超声表现为明显突出于口腔的低回声区,并伴有血管分支。过大的肿块会造成生后喂养困难或呼吸阻塞,甚至新生儿窒息,也可能对分娩造成一定干扰。也有部分病例因为肿块过大导致口腔阻塞,引起羊水过多而被发现。本例为患儿母亲产前3 d(孕39周+4)超声检查时发现突出于口腔的低回声区,其内可见血流,超声科医师考虑需警惕CGCE可能,建议定期复查。CGCE的产后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以及病理检测。虽然CGCE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如主要累及新生儿的上颌前牙槽嵴的牙龈,为突出于口腔的粉红色包块,且表面光滑,多为单发等),但是病理组织学检查仍是诊断的金标准。CGCE的肿瘤细胞通常由大量的多角形或圆形细胞组成,胞质为嗜酸性颗粒状,细胞核小而深,未见有丝分裂;可见丰富的毛细血管网,部分瘤体上覆层状鳞状上皮细胞,也可见一些淋巴组织细胞的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方面,CGCE特征性地对可溶性酸性蛋白、白细胞分化抗原-31、白细胞分化抗原-34、白细胞分化抗原-68和层粘连蛋白、抑制素α、嗜铬粒蛋白、角蛋白、纤维蛋白、钙蛋白和平滑肌肌动蛋白均缺乏免疫反应性,而对波形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呈阳性反应。本例患儿具有肿瘤表面被覆鳞状上皮,且肿瘤细胞弥漫分布,细胞较大,胞质丰富,呈微嗜酸性的典型病理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方面表现为突触素弱阳性,白细胞分化抗原-34阴性,可溶性酸性蛋白阴性,且具有CGCE的典型表现(为单发的累及新生儿上颌牙槽嵴的牙龈,突出于口腔的粉红色包块,黏膜表面光滑),因此确诊为CGCE。 CGCE与儿童颗粒细胞牙龈瘤(granular cell tumor, GCT)都是婴幼儿期比较罕见的软组织肿瘤。GCT的外观和病理类型均与CGCE相似。发生在舌黏膜的GCT与CGCE在临床上很难鉴别。但儿童GCT在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病,显微镜下GCT覆盖的鳞状上皮呈假上皮瘤样增生,且GCT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中,可溶性酸性蛋白一般为阳性。 临床上CGCE也需要与其他一些疾病,如周边性牙源性纤维瘤、婴儿肌纤维瘤、婴儿黑色素神经外胚瘤等进行鉴别。但是由于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解剖学位置以及组织学外观差异较大,较易与CGCE鉴别。基于文献,对CGCE的鉴别诊断进一步总结如表1。 CGCE的经典治疗方法是在全身或局部麻醉下行手术切除治疗,也有在全身麻醉下使用二氧化碳激光进行手术切除的报告。然而亦有文献指出,患儿未行手术治疗,肿块出现自发性退行性改变,但是相关的病例报道很少,难以得到确切的结论。因此,对于不影响呼吸或喂养的CGCE患儿,可以考虑非手术保守治疗,但需要定期监测。但是对于已经影响呼吸,或造成喂养困难的患儿,应尽早考虑手术治疗。CGCE预后良好。据文献报道,即使在非根治性切除后,也未见复发或转为恶性的病例。加之广泛根治性手术切除可能影响患儿牙槽的发育,因此不推荐采用广泛根治性手术切除。本例患儿因口腔牙龈肿物过大,存在喂养困难,于全身麻醉下行非根治性切除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本例出院2周后随访时,发现肿瘤切除处萌出1颗切牙,考虑为新生牙,经检索,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牙萌出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新生牙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也未完全明确,大多数学者认为,新生牙的发生与乳牙胚表面位置有关,而牙胚表面位置受遗传因素影响。此外,孕期感染、发热、创伤、营养不良、激素刺激也可能是其致病因素。一般认为,新生牙好发部位为下颌乳中切牙(85%),而本例患儿新生牙发病部位为上颌切牙。本例患儿CGCE术后原病变部位萌出新生牙,其母亲孕期体健,否认感染、创伤、发热以及激素刺激等影响因素。因此该新生牙是否为手术刺激引起,需要进一步研究。 综上,CGCE主要可以通过影像学、病理表现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可在全身麻醉下手术切除。CGCE行非根治性手术切除后,在肿瘤切除部位可能萌出新生牙,可在局部麻醉下拔除。新生牙萌出是否为手术刺激引起,值得今后积累更多病例资料,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