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早产儿救治能力更强了

发布时间: 2021-12-13 09:29:26 浏览次数: 7137来源:医学界

11月,美国阿拉巴马州男孩柯蒂斯创下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认证机构宣布,胎龄21周+1天时,柯蒂斯诞生。这比预产期提前了132天。住院275天后,柯蒂斯于今年4月顺利出院。这使其成为全球“最早的极早产儿”。

1.jpg

图片说明:拿到吉尼斯“极早产儿存活纪录”时,柯蒂斯仍需日常吸氧,借助鼻饲管进食。/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极早产儿是指出生胎龄小于32周的早产儿。超早产儿指出生胎龄小于28周的早产儿。还有一类早产儿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指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者。


“依据以往数据,21周胎龄的早产儿存活几率几乎为零。”柯蒂斯的主治医生、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医院主治医生布赖恩·西姆斯告诉CNN。


在柯蒂斯之前,早产儿存活的世界纪录是21周+2天。获得者是美国男孩理查德,比预产期提前131天出生。

2.jpg

图片说明:理查德资料图。/Guinness World Records


近10年来,中国极早产儿救治能力不断提升,也有不少“生命奇迹”。


中国新生儿协作网(CHNN)连续2年发布我国最大规模的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队列数据,其中纳入了年度“最小胎龄”“最低出生体重”等,数据喜人。


但“CHNN”秘书长、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主任曹云教授告诉“医学界”,这些是极个别现象,无需重点突出及过度宣传。


“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是一个全球问题。我从事儿科/新生儿救治工作30年,深知这些孩子的不容易,其成长路上的疾病负担很重。CHNN坚持做年度报告,一方面是促请临床关注、思考,如何预防极早产或极低体重出生。另一方面是想用数据,让各成员单位看到新生儿救治现状,开展临床流行病学、疾病预后等研究。最终目标是改善这些孩子未来几十年的生活质量。”曹云教授说。


我国极早产儿救治,这些数据值得关注


11月17日是“世界早产儿日”。在此前夕,“中国新生儿协作网2020年度报告”发布。


这份年度报告介绍了我国胎龄小于32周或体重小于1500克早产儿群体的基本救治现状及预后。


根据此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中国早产儿数量居世界第二。目前,早产已成为我国婴儿及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中国新生儿协作网2020年度报告”显示,在接受完整治疗的情况下,我国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已有所提升。胎龄小于32周早产儿的存活率达96.1%,出生体重小于1500g早产儿的存活率为95.6%。这比2019年分别提高0.7和1个百分点。


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早产儿严重疾病发生率,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早产儿由于机体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可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脓毒症、脑损伤、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及早产儿视网膜病等多种严重疾病。


曹云教授指出,临床救治能力及家属救治意愿有时也会影响救治效果。


随着围产医学进展,除严重畸形外,全球大多数国家对胎龄25周以上的早产儿,都会积极救治。但出生胎龄小于25周的宝宝接近生存极限,是否进行抢救需要根据患儿疾病严重情况及父母愿望决定。“在救治超早产儿时,我们一定要和家属充分沟通,尊重其意愿。”曹云教授说。


“医学界”还发现,相较于前一年度,2020年度报告纳入的成员单位多了,遍布全国29个省(区、市),达70家成员单位。


2020年度纳入的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为10473例,则较前一年度有所减少。2019年度报告纳入57家单位的10823例早产儿数据。


“这可能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部分产妇回到原籍生育,其分娩机构非协作网单位。同时,出生人口数下降,也可能是原因之一。”曹云教授分析。


“中国式生育观”在改变


2000年前后,曹云教授出国学习,第一次见到胎龄26周的早产儿救治过程。


如今,她认为,全球救治的早产儿数量有增多趋势,主要表现在新生儿重症监护(NICU)收治越来越多胎龄更小的早产儿,但有关早产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


“这或许与母亲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有关。如今,利用辅助生育技术、生儿育女的家庭多了,这一技术会增加多胎妊娠几率,也可能致早产。”曹云教授表示,产科做了大量努力,持续在关注出生前及出生时管理,希望宝宝们都能瓜熟则蒂落。


而对于那些无法避免的早产,尤其是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就需要医护们帮一把。比如,引入“袋鼠妈妈护理”等。


这又称“皮肤接触护理”,支持、鼓励父母们(尤其是母亲)尽早和婴儿发生直接肌肤接触。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一经出生即可采取“袋鼠妈妈护理法”,日常保持9个小时的皮肤接触,并进行纯母乳喂养。


这一理念在我国推进时,最初受到医护、新手父母的双重阻力。早产儿免疫力差、住院时间长,常要接受有创操作。医护们担心,父母进入病房接触孩子时,可能增加其感染风险。


而对新手父母而言,中国式生育要“坐月子”,全家人都比较难接受产后妈妈每天跑医院。


曹云教授称,在整理CHNN2020年度报告时,看到一些成员单位在护理理念、手段方面,有极大进步。“大家都在往前走。加强宣传后,医护们看到更多案例,充分准备后发现家属进入新生儿科病房,孩子也是很安全的。家长也在进步,宁愿自己辛苦一点,也要确保孩子得到更多的照护。”


“医学界”注意到,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曹云教授所在科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乳喂养率仍然达到100%。“我们也在思考,如何在做好严格疫情防控的同时,营造更好的环境,让妈妈既能在产后好好休息泵奶,同时也能照顾到住院宝宝对母乳的需求。”曹云教授说。


用数据驱动我国极早产儿救治


中国新生儿协作网致力于建立和运行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目标人群标准化临床数据库。连续两年发布的年度报告,为了解我国早产儿救治现状、开展后续质量改进及临床研究提供了真实准确的基线数据。


“有数据以后,我们就可以复盘。各成员单位看到差距,会萌生持续改进的驱动力。”曹云教授说,从现有数据看,每家成员单位遇到的问题不一样,地域特色鲜明。


沿海、东部城市做得更好一些。大型医院分娩量多、经验丰富,极早产儿的医疗救治质量也更高。此外,有些偏远地区的成员单位做得不错,这和其决心、不懈努力有关。未来,CHNN将致力于协同、改进,促进成员单位相互学习。


曹云教授认为,极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首先要有医院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有了硬件、场所、设备仪器后,就需要调动新生儿科医护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综合救治技能。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健康儿童行动提升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到2025年,我国新生儿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分别控制在3.1‰、5.2‰和6.6‰以下。这对新生儿科、儿科建设、发展,都指出明确发展目标。


“希望大家把眼光放长远。我国早产儿严重疾病发生率仍明显高于发达国家,需要通过后续不断提高救治质量,以降低严重疾病发生率,改善最终预后结局,这是需要医护和家庭共同不懈努力去达到的目标,同时也希望继续获得相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关注。”曹云教授说。


参考文献:

[1]An Alabama baby was born less than 1 pound and at 21 weeks.Now he holds a world record.CNN

[2]The world's most premature baby has celebrated his first birthday after beating 0% odds of surviving.CNN

[3]Kangaroo mother care:a practical guide.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