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指南共识

《研究用人乳样本的采集与储存规范》解析

发布时间: 2024-08-06 16:33:57 浏览次数: 625来源: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本文引用格式:姜珊, 王烨, 任向楠, 等. 《研究用人乳样本的采集与储存规范》解析[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24, 27(7): 532-535. DOI: 10.3760/cma.j.cn113903-20240703-00488.


摘要

全面了解母乳的营养组成及活性成分对于促进婴幼儿健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母乳科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研究和实施方法,对于母乳的研究主要根据参考文献和工作经验制订母乳样本的采集、储存以及检测流程,所以母乳样本的代表性及不同研究之间检测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存在差异。本文对2022年12月30日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研究用母乳样本的采集与储存规范》的制订原则和依据进行阐述,并探讨在母乳科学研究过程中规范性管理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  母乳;研究;团体标准;样本



生命早期1 000 d的营养是保障人类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不仅影响婴幼儿时期的健康,还对远期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影响[1]。母乳作为人类进化的产物,其中含有婴儿6月龄内所需要的全部营养物质(包括基本营养物质、生物活性成分等),对于维持婴儿生命早期的生长发育以及母体健康至关重要[2]

中国母乳科学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预防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在国内外刊物发表了一系列母乳成分分析文章,为中国母乳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2000年以后,中国母乳科学研究发展迅速,科研院所、综合大学以及乳品企业在母乳成分研究方面投入加大,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也发表了很多高质量文章。母乳相关研究也从地区性、规模小、指标少的特点,逐步发展为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模式,但是在母乳科学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统一的研究和实施方法,主要根据参考文献和工作经验制订母乳样本的采集、储存以及检测流程。因此,母乳研究中样本的代表性,以及不同研究之间检测结果,均存在较大异质性。

国外一些机构,如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3]、美国哺育医疗学会[4]、意大利母乳库[5-6]等均针对家庭母乳采集和储存以及母乳库捐赠规程,发布了母乳的保存器皿、母乳采样流程、保存准则等规范性的临床指南。但针对研究中如何进行科学的母乳样本采集和规范化的储存管理仍没有共识性的参考资料。

因此,基于大量的母乳相关科学研究工作,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联合国内从事母乳相关研究的科研院所、综合大学、乳品企业和检测公司等22家单位,制订了我国第一个团体标准《研究用人乳样本的采集与储存规范》 [7],并于2022年12月30日由中国营养学会发布。该标准对母乳研究过程中母乳样本的采集和储存做了规范性的论述,为统一母乳研究中样本的规范化采集及科学储存提供了依据。本文针对其中主要内容制订的原因及意义进行说明及解读。


一、母乳样本的定义

母乳样本是一切母乳科学研究的前提。母乳成分除受到母亲个体状况和种族间差异的影响外,泌乳阶段、采样时间、采样方法等也会影响母乳成分。理想状态下具有代表性的母乳样本应为“24 h内每次哺乳时吸光一侧乳房的所有母乳并全部混合的样本”,但是在人群研究中很难如此操作。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在一侧乳房哺乳的同时,将另一侧乳房完全吸空,得到既有婴儿吸吮刺激又包括哺乳前、后阶段的乳汁。对于不同方法采集的母乳样本有着不同的定义,本标准中对母乳样本的种类进行了定义。全乳是指通过吸奶器将单侧乳房一次性吸空所获得的乳汁,包括前段乳、中段乳和后段乳。前段乳是指在哺喂或挤(吸)奶前2~3 min内从乳房中吸出的乳汁。中段乳是指在哺喂或挤(吸)奶中间过程从乳房中吸出的乳汁。后段乳是指在哺喂或挤(吸)奶过程中即将排空乳房,结束前2~3 min内从乳房中吸出的乳汁。混合乳是指混合24 h内(至少4次将同一侧乳房内乳汁吸空)所采集的乳汁。


二、母乳样本采集方式

母乳研究中母乳样本的采集方式基本有3种,分别为手挤法采样、手动吸奶器采样和自动吸奶器采样。Becker等[8]对徒手挤奶、手动吸奶器或电动吸奶器等母乳采样方式进行了大型系统综述,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方式对母乳测定的营养成分具有影响,但目前并无证据显示哪种方法更优。因此,结合文献和实践操作经验,本标准推荐选择小型电动吸奶器作为母乳样本的采集方式。


三、母乳样本采集时间

由于采集24 h母乳样本在实际研究中很难实现,近年来多数研究采用了“单日内单次采集”或“单日内单次喂养前+喂养后采集”这2种形式。根据文献报道(表1)[9-16],以及充分考虑乳母的生活习惯和作息情况,本标准推荐对于全乳样本的采集宜选择9:00~11:00时间段进行采样。而24 h混合乳采集时间要充分考虑乳母的节律特点,应至少选择4个时间点,即0:00~6:00、6:00~12:00、12:00~18:00、18:00~24:00。


四、母乳样本采集时的清洁处理

母乳采样时的清洁包括对采样人员的清洁和对乳房的清洁。做好清洁工作既可以保护乳母,也是保障样本质量的必要步骤。辅助采集人员或乳母通过洗手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病毒和细菌通过手部混入母乳样本。对于常规的母乳研究,辅助采集人员的手部清洁属于采样前的常规操作。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美国哺育医疗学会等机构的指南中均有关于手部清洁的相关步骤[3-5]

近年来,母乳菌群相关研究逐渐兴起,研究表明母乳中微生物主要来自于母乳本身、乳房周边皮肤及婴儿口腔等[17]。虽然这些菌群多数并非致病菌,但是在采样过程中,为避免引入外界污染因素干扰,按照微生物实验的无菌操作原则,不仅相关采样设备需要灭菌,实施操作的工作人员也必须穿戴无菌手套,对乳房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18]。除外母乳菌群的相关研究,对于母乳成分的研究,本标准仅推荐“使用洁净的湿巾擦拭乳房和乳头即可,无需采取其他消毒措施”。本标准主要适用范围为母乳科学研究过程,对于母乳菌群等特殊对象的研究,没有进行相应的推荐。


五、母乳样本的储存

为了确保母乳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原则上避免母乳样本的反复冻融。因此最理想的状态是采集样本后立即进行检测,可以提前做好研究计划,尽早完成能够现场完成的指标。但在实际研究中能够立即检测的指标比较有限,因此对采集到的母乳样本进行科学地储存尤为重要。常用的母乳保存条件主要有3种,即4 ℃、-20 ℃和-70 ℃及以下。研究表明,不同的储存条件对母乳成分的影响很大(表2)[19-24]。此外,母乳样本采集后的储存还包括现场保存、转运过程中的保存和长期保存,每个环节都是保障母乳样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母乳样本采集后根据研究目的进行分装,将分装好的母乳样本放入冷冻容器中尽快转运。母乳样本从采集现场转运至实验室的过程中,应置于经消毒灭菌、低温、避光条件的转运箱中,并有温度监控。对于需要长期储存的母乳样本,为减少母乳成分的丢失,建议在低于-70 ℃低温冰箱等环境下长期储存。


综上所述,母乳科学已成为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目前,我国在母乳科学研究中的部分领域已经能够与国际并跑,并且我国的母乳研究具有人口基数大、膳食结构复杂和应用性广等优势,因此应发挥以上优势,深化我国的母乳科学研究。然而在实践中,不同研究的母乳采样方法不同,采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程序也各不相同,所以各研究间的数据结果难以进行比较,不利于我国母乳研究数据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在母乳研究中对母乳样本的采样和储存是确保母乳研究质量及顺利实施的关键步骤,只有按照科学的采样储存标准,才能获取高质量、具有代表性的母乳样本。在此基础上,通过统一的采样标准,可以进一步实现不同研究母乳样本的可比性,提高研究效率,节约科研资源。在未来的母乳科学研究中,将逐步制订母乳组分检测方法、数据处理、项目管理等规范性标准。这些规范性标准的制订,将为促进我国母乳科学研究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