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新生儿百日咳61例临床特征分析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22年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百日咳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患儿的人口学资料、长期咳嗽病人接触史、确诊前抗生素使用、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及预后等资料,并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组和非重症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特征。
结果
共纳入61例新生儿百日咳患儿,发病日龄20(14,25)d,最小发病日龄10 d。37例(60.7%)有长期咳嗽病人接触史,其中6例患儿的密切接触者确诊为百日咳。痉挛性咳嗽55例(90.2%),咳嗽后鸡鸣样吼声12例(19.7%),咳嗽后呕吐17例(27.9%),咳嗽时阵发性青紫29例(47.5%),呼吸暂停8例(13.1%),低氧血症25例(41.0%),呼吸衰竭15例(24.6%),咳嗽时心率下降13例(21.3%),心力衰竭2例(3.2%),百日咳脑病2例(3.2%),惊厥发作1例(1.6%)。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9.1(15.0,26.1)×10 9/L,最高98.2×10 9/L。26例(42.6%)为重症新生儿百日咳。重症组咳嗽时阵发性青紫和面色潮红发生率分别为92.3%和100.0%,高于非重症组的14.3%和74.3%( P均<0.05);重症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26.2(17.8,35.2)×10 9/L,高于非重症组的18.1(12.7,19.6)×10 9/L( P<0.001)。
结论
新生儿百日咳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进展为重症百日咳的比例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咳嗽时阵发性青紫的患儿容易进展为重症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 1 ] 。典型百日咳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儿童是百日咳的高发人群。自20世纪四五十年代全球开始推广使用百日咳疫苗以来,百日咳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大幅下降,但近20年全球又出现了百日咳报告病例增多的趋势 [ 2 , 3 ] ,称为“百日咳再现”。近年来,我国报告的百日咳发病率也逐渐升高 [ 4 , 5 ] 。我国儿童百日咳疫苗首剂接种年龄为3月龄,孕母不行加强免疫,因此新生儿是百日咳的高发人群,而且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 6 ]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百日咳病例资料,分析新生儿百日咳、尤其是重症新生儿百日咳的临床特征。
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特征 三、重症新生儿百日咳临床特征 四、治疗及预后 均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阿奇霉素或红霉素),首选阿奇霉素10 mg/(kg·d),5 d为1个疗程,如病情无明显好转,可间隔3 d再给下一个疗程;或选用红霉素10~15 mg/(kg·次),每天3次,7~14 d为1个疗程。同时给予止咳、平喘、解痉、镇静等对症治疗。10例(16.4%)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8例(13.1%)无创正压通气治疗,7例(11.5%)吸氧治疗。复查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感染指标正常,没有痉挛性咳嗽或者痉挛性咳嗽减轻且不伴有阵发性青紫、呼吸暂停等可以出院。所有入组患儿住院时间为7(4,13)d,最长34 d,最短1 d(确诊后居家口服药物治疗)。60 例(99.6%)痊愈,1例(0.4%)死亡。 讨论 新生儿百日咳发病率高,除与新生儿自身对百日咳免疫力低有关外,也与其需照护者密切看护,容易受到患有百日咳的照护者传染有关。本研究中,37例(60.7%)有长期咳嗽病人接触史,其中6例的密切接触者确诊为百日咳,5例为母亲。有研究报道,在成年人-婴幼儿传播模式中,由患儿父母发病并带入家庭的占81.64%,首发病例为母亲的占65.31% [ 13 , 14 ] 。因此,需要加强对婴幼儿照护者百日咳的预防,提前进行百日咳疫苗接种,实行百日咳疫苗接种“蚕茧”策略 [ 15 ] 。为了提高尚未接种百日咳疫苗的新生儿体内百日咳抗体滴度,美国免疫与咨询委员会推荐对每位怀孕中晚期的孕妇进行无细胞百日咳疫苗的接种 [ 16 ] ,百日咳抗体通过胎盘主动转运到胎儿体内,直接对新生儿、婴儿提供保护作用 [ 17 , 18 ] 。我国目前尚未对孕妇在孕27~32周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新生儿通过胎盘获得的母传百日咳抗体滴度很低 [ 19 ] ,因此需提倡对妊娠期孕妇接种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新生儿由于胸廓发育不成熟、气道狭窄、咳嗽无力,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容易出现阵发性青紫、心动过缓或呼吸暂停等表现,临床表现不典型,增加了早期识别难度 [ 20 , 21 , 22 ] 。本研究中,仅13.1%的患儿在病初有鼻塞、流涕等卡他症状,有咳嗽后鸡鸣样吸气性吼声的仅占19.7%,虽然90.2%的患儿有痉挛性咳嗽,但症状出现早晚不一,临床表现不典型,入院前疑诊百日咳的仅有3例,多数诊断为肺炎,此结果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 [ 23 ] 。因此,需提高儿科医生对新生儿百日咳的认识,患儿疑诊百日咳时,需及早完善呼吸道分泌物百日咳鲍特菌PCR检测等检查以早期诊断和治疗。因百日咳PCR检测便捷,能短时间内获得结果,而且灵敏度(93.5%)和特异度(97.1%)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欧洲和我国的百日咳诊断标准均推荐采用PCR检测 [ 24 , 25 , 26 ] 。 本研究中,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为19.1(15.0,26.1)×10 9/L,最高98.2×10 9/L,其中73.8%在15×10 9/L 以上。进一步研究显示,重症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重症组。本研究中的唯一死亡病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达95.1×10 9/L。国外也有研究报道,白细胞计数升高与百日咳疾病严重程度及死亡明显相关,重症百日咳合并高白细胞血症病死率高达80% [ 31 ] 。Paddock等 [ 8 ] 研究认为,多数重症百日咳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白细胞计数高于60×10 9/L与百日咳患儿死亡相关。甚至有研究者认为,白细胞计数高于100×10 9/L是百日咳患儿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32 , 33 ] 。换血治疗已被报道可减少重症百日咳患儿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 34 ] ,其可在清除血管内聚集白细胞的同时置换出血循环中的百日咳毒素。目前对于重症百日咳换血治疗的适应证尚无统一标准,Nieves等 [ 34 ] 研究认为,在白细胞计数上升早期及器官功能损伤早期即予以换血治疗有助于重症百日咳抢救成功。在本研究中,1例患儿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最高达 95.1×10 9/L,同时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给予换血等积极治疗后仍然死亡,考虑可能与其在入院时已有多脏器功能衰竭,在换血治疗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降低后脏器功能衰竭仍进行性加重有关。 本研究中,47.5%的患儿有咳嗽时阵发性青紫,重症组咳嗽时阵发性青紫的比例明显高于非重症组,考虑与小婴儿气道狭窄、咳嗽无力、百日咳毒素相关的纤毛运动迟滞导致的呼吸道分泌物不易排出,引起气道堵塞而出现青紫有关 [ 32 ] 。因此,新生儿百日咳患儿出现咳嗽时阵发性青紫时,需警惕重症百日咳的发生。有研究显示,百日咳毒素介导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异常增高以及肺部感染和缺氧缺血引起的急性肺血管痉挛均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 [ 35 , 36 ] ,严重的肺动脉高压可引起心肺功能衰竭,导致低氧血症和青紫。本研究中虽然未发现患儿有明确肺动脉高压,但重症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非重症组,考虑重症组咳嗽时阵发性青紫比例明显高于非重症组不除外与重症组肺动脉压力增高有关。 综上所述,新生儿百日咳临床表现不典型,不易早期诊断,进展为重症百日咳的比例较高;另外,新生儿重症百日咳出现咳嗽时阵发性青紫的比例较高,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对于有咳嗽时阵发性青紫和外周血白细胞增高的新生儿百日咳患儿,需警惕其进展为重症百日咳。但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没有对所有病例进行详细随访,对患儿病程的了解不够详细,有待进一步积累病例并进行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引用本文: 康利民,米荣,王亚娟,等. 新生儿百日咳61例临床特征分析[J].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2025,40(01):28-33. 来源:中华新生儿科杂志
一、研究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