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100例临床研究
本文引用:鲁珊, 姚蕴珊, 廖色坭, 等.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100例临床研究[J/OL]. 中华产科急救电子杂志,2024,13(4):214-219.
摘要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诊断、治疗方式及围产结局。
方法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16年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围产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病孕周不同,将100例患者分为早孕组(<14周,19例),中孕组(14~27+6周,43例),晚孕组(≥28周,38例)。
结果 (1)临床症状与体征:100例患者均以腹痛就诊(100.00%),其中88例有右下腹压痛(88.00%),66例有反跳痛(66.00%),三组孕妇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辅助检查:三组孕妇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6.4%)高于早孕组(8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90,P<0.05);67例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11例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6例行腹部彩超+MRI检查,4例行腹部彩超+CT检查,三组孕妇的腹部超声、腹部CT或MRI诊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方式与围产结局: 手术治疗64例,药物保守治疗36例;在本院排胎和分娩的有54例,其中流产7例(12.96%)、阴道分娩18例(33.33%)、剖宫产29例(53.71%),早孕组(2例,2/8)、中孕组(6例,6/15)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晚孕组(21例,87.5%)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309,P<0.05),晚孕组孕妇的未足月分娩率(14例,58.33%)高于早孕(2例,2/8)、中孕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31,P<0.05);47例在本院出生的新生儿窒息率,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掌握不同孕周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点,做到早期正确诊断和治疗,对改善围产结局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妊娠;阑尾炎;腹痛;诊断;治疗学;妊娠结局
急性阑尾炎是引起妊娠期非产科腹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1],妊娠期与非妊娠期妇女患阑尾炎概率大致相同,发病率均在1/1250~1/2000之间[2]。由于妊娠期子宫增大,导致阑尾上移,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往往不具备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给诊断造成困难,易出现漏诊、误诊而导致延迟治疗[3]。因此,早期识别、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对于改善母婴预后非常重要[4]。本研究对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辅助检查、治疗方式及围产结局进行分析,以期对改善围产结局提供帮助。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收集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为(29.16±4.68)岁;初产妇54例(54.00%),经产妇46例(46.00%)。将100例患者按孕周分为早孕组(<14周,19例),中孕组(14~27+6周,43例),晚孕组(≥28周,38例)。
二、方法
1.研究方法:以患者出院诊断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作为检索条件,查找2008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出院患者中诊断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围产结局进行分析。
2.纳入标准:(1)术后病理提示阑尾炎;(2)提示可能为阑尾炎的症状和体征;(3)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升高;(4)影像学检查发现阑尾炎特征性改变。符合(1)或符合(2)、(3)、(4)中的两项即可纳入研究[5]。
3.排除标准:(1)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急性胆囊炎、肠套叠等外科疾病;(2)异位妊娠孕囊破裂、卵巢滤泡或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等生殖系统疾病;(3)右侧输尿管结石、右侧肾积水、急性肾盂肾炎等泌尿系统疾病。
三、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量资料若符合正态分布,采用x_±s表示;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P25,P75)表示。符合正态分布,多组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若齐,之后两两比较采用LSD 检验,不齐则采用Dunnetts T3比较。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多组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临床症状与体征
本研究100例患者均以腹痛就诊,其中88例有右下腹压痛(88.00%),66例有反跳痛(66.00%),三组孕妇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本研究中100例孕产妇的平均白细胞数为(14.33±4.59)×109个/L,平均中性粒细胞数为(12.19±4.42)×109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中位数为84.90%,行降钙素原检查的63例患者其中位数为0.085 ng/ml。三组孕妇白细胞数、中性粒细胞计数、降钙素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孕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早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影像学检查:本研究中100例孕产妇中67例行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检查,11例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2例行CT检查,16例行腹部彩超+MRI检查,4例行腹部彩超+CT检查。行腹部彩超检查67例中提示阑尾炎30例(44.78%),显示不清或无异常37例(55.22%)。行CT或MRI检查共33例,提示阑尾炎23例(69.70%),显示不清或无异常10例(30.30%)。三组孕妇的腹部彩超、腹部CT或MRI诊断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三、治疗
本研究100例孕产妇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为36例,手术治疗为64例,三组孕妇的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四、围产结局
本研究100例孕产妇中46例经治疗后后续未在我院分娩,在我院排胎和分娩的有54例,其中流产7例(12.96%),包括自然流产4例,手术流产2例,药物流产1例;阴道分娩18例(33.33%),剖宫产分娩29例(53.71%)。早、中孕组孕妇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晚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孕妇的未足月分娩率高于早、中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5)。47例在我院出生新生儿Apgar评分≤3分的0例,4~7分的2例(4.26%),8~10分的45例(95.74%),三组新生儿窒息数分别为0、1(1/15)、1(4.17%)例,其窒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83,P >0.05)。
讨论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是产科最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可发生于妊娠的各个阶段。目前阑尾切除术仍是急性阑尾炎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因广谱抗感染药物的问世及手术所致的并发症,保守治疗已引起世界各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美国全国住院样本(national inpatient sample,NIS)数据显示,2010-2014年非妊娠期急性阑尾炎非手术治疗较10年前呈上升趋势[6]。
一项涵盖44个国家、116个中心的4282例阑尾炎患者的全球观察性研究数据显示,阑尾炎保守治疗虽为少数,仅4.3% ~4.8%,但比例已显著升高[7]。
吴婕等[8]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平均阑尾炎保守治疗比例显著高于全球其他各国,高达21.2%,当次住院治疗有效率可达98.6%。
由于妊娠期解剖和生理方面的改变,当孕妇发生阑尾炎时临床表现不典型,早期诊断较困难,在诊治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导致延迟治疗。因此,及时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对母婴的预后至关重要。
一、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特征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发病率为0.04% ~0.12%[9]。由于妊娠期生理变化和阑尾位置的改变,常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导致诊断困难和治疗不及时,且妊娠合并阑尾炎进展较快,易导致感染性休克、脓毒症、流产、早产、死胎等,严重者可危及孕产妇的生命。
妊娠早期发生的急性阑尾炎,一般容易明确诊断,而中晚孕期发生的急性阑尾炎往往无明显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常表现为右下腹痛,有压痛、反跳痛和腹肌紧张,或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不适[10]。
本研究100例患者中所有患者均有腹痛症状,仅有35例表现为典型的转移性右下腹痛,右下腹压痛88例、反跳痛66例、恶心45例、呕吐43例,因此当发现孕妇有右下腹痛,且有压痛和反跳痛,伴或不伴有恶心呕吐时,需排除是否为阑尾炎,以避免漏诊、误诊。
本研究三组患者均有上述临床特征,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不管孕周大小,均需重视。
二、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辅助检查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仍需综合病史、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等来明确。正常妊娠期间白细胞会生理性升高,一般为(5~12)×109个/L,有时达15×109个/L,同时中性粒细胞也会增加[11]。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急性右下腹痛的孕妇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升高[9]。本研究中患者妊娠早、中、晚期白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数无显著差异,但晚孕组中性粒细胞百分数高于早孕组,提示妊娠晚孕期一旦发生感染,可能更加严重,需要更为及时、有效地控制感染。但有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荟萃分析提示,单凭感染指标诊断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证据并不充分[12-14],还需借助影像学检查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腹部彩超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2],但由于妊娠子宫特别是妊娠晚期子宫使阑尾位置改变,甚至无法显示阑尾,故腹部彩超对判断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有限[15-16]。CT是评估大多数患者右下腹痛的主要影像学方法,因为CT可快速了解患者的解剖和潜在病理概况[17],但由于其具有辐射性,不推荐孕妇常规使用[18]。MRI不具有辐射性,对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断敏感度为92%,特异度为98%[19],可作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二线检测手段[2]。当孕妇无条件做MRI时,也可考虑低辐射剂量的CT检查[20]。本研究结果显示,67例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其中提示阑尾显示不清者或无异常37例(55.22%),考虑阑尾炎30例(44.78%);33例行CT或MRI检查者中提示阑尾显示不清或无异常者10例(30.30%),提示阑尾炎改变23例(69.70%);可见CT或MRI相对腹部彩超的检出率要高,但其诊断率仍不高。
2018年一项涵盖44个国家、116个中心4282例普通人群阑尾炎患者的全球观察性研究数据显示,43.3%的患者接受了超声检查,21.2%接受了CT扫描,6.7%同时使用了超声和CT[7]。
本研究结果显示,67例(67.00%)患者行腹部彩超检查,33例(33.00%)行CT或MRI检查;20例(20.00%)同时使用了超声和CT或MRI。由此可见,本研究使用影像学检查的病例远超全球使用水平,一部分患者未采用影像学检查,可能是由于影像学检查的检出率不高,而凭借外科医师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但若无法明确诊断时,临床医师应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病情。
一般情况下,早、中孕期会比晚孕期腹部超声阳性率高,腹部CT或MRI阳性率比超声高,但本研究结果显示,三组孕妇的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样本量不多有关,今后还需要继续积累资料,加大样本量进行分析。
三、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治疗
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治疗有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两种方式。有研究认为,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保守治疗是可被接受的选择,特别是无并发症的孕妇,但有阑尾结石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高于无阑尾结石的患者[21-23]。
一项5年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保守治疗(组)并不会增加住院时间,且肠梗阻、肠粘连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24]。保守治疗对于成人非复杂性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是安全有效的,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操作及相关并发症[10],但保守治疗最大的问题是阑尾炎复发[8]。
本研究的100例患者中接受药物保守治疗者36例,手术治疗者64例,三组孕妇治疗方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故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可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来决定是否需手术治疗。但选择保守治疗时,也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单联、双联或多联用药,同时要注意选用覆盖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菌药,联合用药时要规范使用,确保足量及足疗程,以有效预防并发症及不良围产结局的发生。
四、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围产结局
妊娠合并阑尾炎患者,若未并发穿孔,胎儿丢失率仅为1.5%左右,而穿孔患者的胎儿丢失率可达20%~35%[25]。本研究中在我院排胎和分娩的54例患者中流产7例(12.96%),阴道分娩18例(33.33%),剖宫产分娩29例(53.71%);早、中孕组孕妇的剖宫产率显著低于晚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孕组孕妇的未足月分娩率高于早、中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在我院出生新生儿Apgar评分≤3分的0例,4~7分的2例(4.26%),8~10分的45例(95.74%),三组新生儿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晚期组未足月分娩率及剖宫产率比孕早、中期组高,可能是临床医师考虑孕晚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胎儿出生后存活率高,且我院新生儿救治能力强,所以选择积极剖宫产的同时行阑尾切除术,符合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诊疗常规。
综上所述,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流产、早产及剖宫产率增高,对孕产妇及胎儿影响极大。因此,及时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对母婴预后非常重要。而妊娠合并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并不一定典型,给诊断带来很大难度,实验室检查和腹部彩超等影像学检查可有效提高诊断的准确率,临床医师需综合考虑,确保患者在短时间内被准确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以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