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上海专家建议》(第一版)
1、助产医疗机构要结合实际,尽可能为产科门诊及病房设置独立进出通道。
2、通过微信、APP、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对孕产妇开展疫情防控健康教育和咨询指导。目前暂停孕妇学校集中授课。
3、根据孕周和孕妇具体情况,必要时可适当调整产检时间,自行居家监测胎儿宫内情况(胎动)。有条件的可以自我监测胎心或采用家庭胎心监护仪。
4、对有妊娠合并症/并发症等高危孕产妇,指导其按时接受产前检查,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因担忧、恐惧而延误病情。
5、对出现发热、乏力、干咳等症状且有流行病学史的孕产妇,要指导其及时到发热门诊就诊。
6、疑似和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孕妇,建议尽可能选择非侵袭性的方法产前诊断。在非侵袭性诊断可能影响临床处理的情况下,需权衡利弊并知情告知后再做决定。
7、孕产妇在家隔离期间需要适当运动,有利于调节情绪,增加抵抗力,预防血栓。
8、一旦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出现呼吸道症状,需要密切关注是否同时存在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心脏病等。
9、胸部影像学检查,尤其是CT,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妇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建议孕妇在知情同意后做胸部CT检查,并采取腹部保护措施。
10、α-干扰素雾化吸入,孕早期使用该药有阻碍胎儿生长发育风险,应给予告知,考虑使用。
11、洛匹那韦/利托那韦已用于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治疗,资料显示其无明显致畸性。孕产妇为易感人群,易演变为重症,抗病毒治疗益处通常超过对母婴的风险。
12、助产医疗机构要有专用的隔离病房(具备接生能力)。疑似感染的孕妇应单独隔离;确诊感染的孕妇应由专用救护车在确保转运安全前提下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
临床情况无法转诊者即刻收入负压隔离病房或者单独隔离,由MDT管理。产后尽快转运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中心。所有医护人员在进入隔离病房前要穿戴防护服、N95口罩、护目镜和手套。
疑似患者如因产科因素需要转诊,应严格按照上海市危重孕产妇转诊流程,在做好充分沟通和安排的情况下转诊。
13、疑似或确诊感染的孕妇紧急分娩和终止妊娠的决定及分娩方式基于多个因素:孕龄、母亲的状况、胎儿的情况。由产科、新生儿科、呼吸科、感染科、ICU等共同决策。
14、硬膜外麻醉或全麻均可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孕妇的分娩麻醉,对于已行气管插管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妇,可采取气管插管全麻剖宫产。
15、分娩在负压隔离病房或单独隔离病房内进行,医务人员三级防护。剖宫产在负压手术室内进行,手术时组建由产科、新生儿科、感染科、呼吸科、麻醉科、手术室、院感等医务人员组成的多学科联合诊疗小组,并准备专用手术及麻醉物品。
16、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妇的胎盘,应按传染性疾病污物处理;当需要行胎盘组织样本检测时,按相关规定处置。
17、产妇为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和确诊后未痊愈者,不母乳喂养。是否回奶,需要根据产妇病情进展决定。
18、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应尽早清洁,同时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评估,转入单独隔离病房观察两周,密切观察临床症状。
19、加强病室管理,减少家属探视,暂停新生儿病房探视和陪护,切实降低住院患者感染风险。
20、出院后产后发热病人就诊于发热门诊,同时请妇产科会诊排除产科情况。
21、及时评估孕产妇包括焦虑、抑郁、睡眠状况、自杀意念及忧虑来源,并及时请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干预。
2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参见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版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
2、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预防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传播给家庭和社区其他人的暂行指南》
3、华中科大附属同济医院:新型冠状肺炎流行期间孕产妇及新生儿管理指导意见(第一版)
4、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母胎医师专业委员会:妊娠期与产褥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家建议
5、WHO:2019-nCoV相关重症感染临床指南
6、肺炎机制发〔2020〕17号:关于做好儿童和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防控指南(第一版)
8、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孕产妇预防(孕产妇篇)
9、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新生儿科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专家建议
10、湖北省麻醉质控中心: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麻醉工作建议
执笔专家:
古航、李笑天、狄文
参与讨论专家:
应豪、顾蔚蓉、范建霞、黄亚绢、曹云、孙建华、秦敏、陶敏芳、刘志伟、林建华、徐先明、谢利娟、程蔚蔚、管睿、石文静、李菁
本建议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循证修订完善,各医院根据医院特点使用。
上海医学会围产医学分会
上海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
20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