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情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抗击肺炎

解读“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建议(试行第一版)”

发布时间: 2021-02-23 11:29:28 浏览次数: 6549来源:
自2019年12月中旬始于武汉首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呈爆发态势,并已经扩散至全国各地及境外20余个国家,国家卫健委于2020年1月20日将NCP纳入乙类法定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采取预防和控制措施。随着疫情进展,儿童感染病例正在逐渐增多,并出现小婴儿感染病例,儿科医师对此应有足够的重视。近日中华儿科杂志在线发表了《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建议(试行第一版)》(简称建议),本文根据建议内容提出以下要点,供临床医师参考。


新型冠状病毒(简称新冠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将其命名为“SARS-CoV-2”。该病毒传染性强,人群普遍对新冠病毒易感。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感染者及处于潜伏期的排毒者也是重要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是呼吸道飞沫,接触传播,气溶胶和消化道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


新冠病毒感染主要累积呼吸道,WHO将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2019冠状病毒病)”。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报告儿童确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近300例,多为家庭聚集发病,虽有个别危重症病例,但尚无儿童死亡病例报告。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的潜伏期长短不一,最短为1 d,最长可达14 d。儿童以发热和咳嗽起病较为多见,其他还包括乏力、肌痛、鼻塞、流涕、喷嚏、咽痛、头痛、头晕、及消化道症状等非特异性表现。有症状者多伴有发热,但是持续高热的比例不高,症状多在1周内消失。血常规大多正常,个别有白细胞总数下降和淋巴细胞绝对数轻度降低,CRP正常或一过性增高。如果CRP、LDH和血清铁蛋白明显增高,则可能预示病情加重或恶化。胸部影像学检查对于疾病的识别十分重要,尽可能采用高分辨率CT,影像变化主要有磨玻璃样渗出和浸润性病变,部分患儿仅表现为肺纹理增强。肺部病灶的恢复时间长短不一,部分患儿肺部病灶的吸收时间晚于临床症状,需适当延长随访时间。有报道在个别无症状新冠病毒感染者也发现肺部影像学有相似变化,其临床意义尚待确定。总体而言,相对于成人患者,儿童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但是部分患儿的排毒时间可迁延至10天以上。儿童危重型多见于有基础疾病患儿,临床常伴有严重肺外脏器受累的表现,要提高警惕力争早期识别和及时救治。

根据儿童感染病例的临床特点,建议将儿童新冠病毒感染分为如下临床类型:

1.无症状感染:患儿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胸部影像学检查正常,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

2.轻型: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表现,体检可见咽部充血,肺部无阳性体征。部分患儿可无发热,或仅有轻微消化道症状。

3.普通型:表现为肺炎。常有发热和咳嗽,但无明显呼吸急促等缺氧表现,肺部听诊呼吸音异常。部分患儿无任何临床症状和体征,但胸部CT发现有肺部病变,为亚临床型。

4.重型:早期有发热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可伴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常在1周左右病情进展,出现呼吸困难,有中心性发绀或者脉搏血氧饱和度<0.92等缺氧表现。

5.危重型:患儿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还可出现休克、脑病、心肌损伤或心力衰竭、凝血功能障碍及急性肾损伤等多脏器功能障碍,可危及生命。

病毒核酸检测是COVID-19病原学诊断的主要方法,阳性是确诊依据。呼吸道样本阳性率最高,为首选收集样本,包括上呼吸道样本(鼻咽拭子和咽拭子)和下呼吸道样本(痰液、气管吸出物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对于重症疑似病例,单次上呼吸道样本阴性不能排除诊断。采样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鼻咽植绒拭子采样时应注意拭子要达到鼻咽后壁,轻轻旋转后退出,即刻送检。目前主要检测方法为实时荧光RT-PCR法。理论上病毒特异性抗体测定具有快捷和特异性强的优点,但是目前尚无获批检测试剂。

根据目前疫情和儿童感染病例的临床表现特点,建议提出如下儿童新冠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分级、监测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的标准。

1.流行病学分级:流行病学史是早期识别和诊断的重要依据,可分为高、中、低危3个等级。(1)高危为发病前14 d内曾经密切接触过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2)中危为居住地或社区有NCP聚集性发病;(3)低危为居住社区无聚集性发病和疫源地之外的一般流行区。

2.监测病例:无症状高危儿童即为监测病例,中危或低危儿童出现下列任何一条为监测病例。(1)发热;(2)有呼吸道症状或有乏力、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和腹泻等。

3.疑似病例:新冠病毒感染确诊产妇所生新生儿属于疑似病例。高危儿童满足以下3条中任何2条者为疑似病例。中危和低危的监测病例在排除流感(规范服用磷酸奥司他韦2 d无效)及其他常见呼吸道病原感染后满足以下3条中任何2条为疑似病例。(1)发热持续,出现明显呼吸道症状,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或有恶心、呕吐、腹部不适和腹泻等消化道表现;(2)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CRP正常或轻度升高;(3)肺部影像学显示有NCP征象。

4.确诊病例:在符合疑似病例标准的基础上,呼吸道拭子或分泌物、血液、粪便及尿液等标本检测新冠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冠病毒高度同源者。

新冠病毒感染儿童处理的基本要点是强调:早识别、早隔离、早诊断及早治疗的“四早”原则。对临床疑似病例应尽早隔离,确诊病例需住院治疗,重型和危重型患儿必须收入儿童重症隔离病房。住院尽可能隔离于负压病房,疑似病例需单间隔离。医护人员实行三级防护。非住院疑似病例可按照医生处置意见在家长陪同下居家隔离,在社区监管和医生远程指导下进行治疗。确诊已感染的产妇所生新生儿在出生后应立即与母亲分开,接受隔离和医学观察。在生后24 h内、5~7 d和14 d留取呼吸道分泌物检测病毒核酸3次,任何1次病毒核酸阳性,则应立即报告,并再次评估其健康和疾病状况。足月健康新生儿需住院隔离观察1周,若2次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喂养正常和一般状况良好,可以考虑居家隔离医学观察。早产儿或有窒息及其他疾病的病理新生儿需单间隔离,接受相应治疗。

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药物可供儿科临床使用,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要注意卧床休息,保证充分热量;加强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和生命体征,重点是脉搏血氧饱和度的监测,早期识别低氧血症。注意危重型病例的早期识别,对于持续高热,进行性呼吸困难,神志改变,循环不良,炎症指标明显升高,肌酶谱、肌红蛋白及凝血功能等明显异常者,应予以预警和及时处理。重型和危重型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积极综合治疗以纠正肺氧合功能障碍,提供有效的器官保护和功能支持以及防治并发症。

病例发现和隔离是有效阻断疾病传播的关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医疗机构相关部门和所在辖区疾病控制中心。


参考文献:
1.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修订版)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2019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建议(试行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