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早产儿脐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摘要】 目的 分析早产儿脐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和并发症情况。 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成功留置脐动脉导管(umbilical arterial catheter,UAC)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按照出生体重分为<1 000 g组、1 000~1 499 g组和≥1 500 g组,对其围生期资料、UAC留置及使用情况、UAC相关并发症情况、UAC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研究期间共有39例早产儿留置UAC,胎龄29.3(27.3,30.4)周,出生体重1 100(900,1 310)g。“高位”置管采用置管长度(cm)=4 ×体重(kg)+ 7和置管长度(cm)=3×体重(kg)+ 9两种公式计算后的平均值确定置管长度。置管后胸腹X线片显示,30例(76.9%)管端位置恰当,6例(15.4%)管端位置高,3例(7.7%)管端位置低(均为T10,1例调整为“低位”置管使用)。<1 000 g组、1 000~1 499 g组和≥1 500 g组管端位置恰当的比例分别为80.0%、76.5%和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UAC留置时长和UAC常规拔除比例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常规拔除UAC共9例(23.1%),包括动脉痉挛4例,家长放弃治疗2例,导管尖端移位、腹胀、死亡各1例。21例以0.9%的氯化钠配置1 U/ml肝素0.5~1 ml/h持续动脉输注,5例发生高钠血症,降低氯化钠浓度后血钠正常。4例UAC置管后出现动脉痉挛的患儿表现为一侧下肢皮肤颜色改变,拔除UAC后下肢皮肤颜色恢复正常。 结论 UAC对于早产儿的救治是重要且安全的,但临床应用中仍需警惕其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脐动脉置管指新生儿出生后因监测、治疗需要,经脐动脉插入脐动脉导管(umbilical arterial catheter,UAC)至主动脉的临床操作,自1959年起UAC已用于危重新生儿的救治[1]。UAC不仅可对患儿进行持续动脉血压监测、反复取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或其他实验室指标检验、输注液体和药物,还可通过UAC进行换血或介入治疗等。 国外文献报道UAC相关并发症可发生于置管过程中、导管留置期间和导管拔除后,发生率5.5%~32%[2, 3, 4, 5, 6]。UAC常见并发症为管端位置不当[7]、置管困难时损伤血管出现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穿孔[8, 9],其他并发症包括导管尖端移位、导管脱出或断裂,以及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出血、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器官或肢体缺血或梗死等[10, 11, 12, 13, 14]。此外,在Adamkiewicz动脉(根髓大动脉)附近或动脉内使用“低位”导管可导致低位脊髓梗死和瘫痪[15, 16, 17]。本研究对我院近期留置UAC的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更加安全地使用UAC提供临床依据。 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成功留置UAC的早产儿。入选标准:(1)胎龄<37周;(2)生后12 h内入住我院NICU;(3)成功进行UAC置管。按照出生体重分为<1 000 g组、1 000~1 499 g组和≥1 500 g组。按照是否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分为有血管并发症组和无血管并发症组。本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2023[418])。 二、研究方法 1.资料收集:应用我院病案管理系统查阅满足入选标准的患儿,记录临床资料,包括:(1)围生期资料及母孕期并发症:患儿性别、胎龄、出生体重、是否多胎、母亲年龄、分娩方式,1、5、10 min Apgar评分,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患病情况、母亲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糖尿病、宫内感染情况等;(2)UAC留置及使用情况:置管时间、导管型号、置管长度、管端位置、留置时长、UAC拔除原因、UAC中肝素持续输注所使用的氯化钠浓度、液体速度、肝素剂量等;(3)UAC相关并发症情况:管端位置错误、血管损伤、导管脱出或断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出血(内/外)、动脉痉挛、血栓形成、器官或肢体缺血或梗死,下肢活动情况,以及UAC期间高钠血症等;(4)同期脐静脉导管(umbilical venous catheter,UVC)留置情况。 2.置管指征:生后12 h内入院,具备以下任何一条:(1)临床诊治需要反复取血;(2)需持续监测动脉血压;(3)需换血治疗。置管禁忌证:腹裂、脐膨出、脐炎、腹膜炎、下肢或臀部有缺血征象等。 3.置管方法:由NICU主治医师/住院总医师完成UAC置管术。均采用3.5 Fr一次性脐动静脉导管(法国美德医用导管研制集团)。(1)“高位”置管:置管长度计算方法采用文献[18]中两种计算方法的平均值,即置管长度(cm)=4 ×体重(kg)+7和置管长度(cm)=3×体重(kg)+9两种公式计算后的平均值,管端位于膈上但低于左锁骨下动脉的胸主动脉内。(2)“低位”置管:置管长度(cm)=体重(kg)+7,管端位于腹主动脉内。脐动脉置管优先选择“高位”置管[19]。置管术后立即行床旁胸腹X线片检查确定管端位置,UAC自脐部先向下行,其后转为上行,“高位”置管管端应位于第6~9胸椎(T6~9),“低位”置管管端应位于第3~4腰椎(L3~4)[19, 20, 21]。若管端位置偏高,根据管端位置调整置管长度;若管端位于T10,可在严密观察下使用;若管端位于“高位”和“低位”之间,将置管深度调整为“低位”使用。置管后经UAC持续输注1 U/ml的肝素0.5~1.0 ml/h保持导管通路通畅,并连接持续动脉血压监测。若需同时留置UAC和UVC,则先行UAC置管,以免UVC置管过程中引起脐动脉痉挛造成置管困难。 4.临床监测:除常规监测外,特别关注可能与UAC置管相关的情况,包括脐带情况(出血、渗出、感染等)、体外导管长度、导管外露部分完整性、导管通畅性、使用流畅性、下肢和臀部循环状况(皮肤温度、颜色,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足背动脉搏动情况)、腹部状况及全身感染情况,并进行电解质监测。 5.导管留置时长:根据文献推荐,若不再需要UAC,尽快拔管;UAC留置最长不超过5 d[22, 23];若出现导管相关并发症,尽快拔管。 三、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Shapiro-Wilk检验进行正态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例(%)/例(比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一、一般资料 研究期间共41例早产儿进行UAC置管,39例成功,2例失败。置管成功的39例早产儿胎龄29.3(27.3,30.4)周,其中<28周13例(33.3%),28~29周12例(30.8%),30~31周8例(20.5%),32~36周6例(15.4%)。出生体重1 100(900,1 310)g,其中超低出生体重儿15例(38.5%),极低出生体重儿17例(43.6%)。男21例(53.8%),单胎28例(71.8%),母亲妊娠期糖尿病12例(30.8%),妊娠期高血压11例(28.2%)。1、5、10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 6.0(5.0,9.0)、10.0(8.0,10.0)和10.0(9.0,10.0)分。8例在气管插管T-piece正压通气下转入NICU。 二、不同出生体重组基本资料比较 1 000~1 499 g组和≥1 500 g组胎龄大于<1 000 g组,≥1 500 g组母亲年龄大于<1 000 g组,<1 000 g组1 min Apagr评分低于1 000~1 499 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其余基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三、UAC留置及使用情况 早产儿体重越大,UAC置管长度越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9例早产儿均采用“高位”置管公式计算置管长度,置管后X线片显示,30例(76.9%)管端位置恰当,6例(15.4%)管端位置高,3例(7.7%)管端位置低(均为T10,1例调整为“低位”置管使用);各组管端位置恰当比例、UAC留置时长、UAC常规拔除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非常规拔除UAC 9例(23.1%),其中<1 000 g组4例,包括家长放弃治疗2例,动脉痉挛2例;1 000~1 499 g组3例,包括UAC留置3 d管端由T10移位至T12 1例,动脉痉挛2例;≥1 500 g组2例,原因分别为患儿死亡和腹胀。 四、UAC相关并发症情况 21例使用0.9%氯化钠配置1 U/ml肝素0.5~1.0 ml/h经UAC持续输注,其中5例(23.8%)由于高钠血症逐渐降低配置肝素的氯化钠浓度,<1 000 g组、1 000~1 499 g组及≥1 500 g 组分别为2例、2例、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0.45%氯化钠(5例)和0.3%氯化钠(13例)配置肝素的早产儿均未发生高钠血症和低钠血症。 4例在UAC置管后出现一侧下肢动脉痉挛,<1 000 g组和1 000~1 499 g组各2例,温敷对侧肢体均无缓解,拔除UAC后下肢皮肤颜色均恢复正常,未发生肢体梗死,见表3和图1、2。 共死亡3例,<1 000 g组2例,死亡原因为家长放弃治疗;≥1 500 g组1例,死亡原因为先天性乳糜胸、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Ⅳ期、双侧气胸、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等。 五、UAC相关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将留置UAC的患儿分为有血管并发症组(4例)和无血管并发症组(35例),两组临床特征及母亲并发症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血管并发症组胎龄和出生体重偏低、早发型败血症发生率和母亲妊娠期高血压比例偏高、管端位置恰当比例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讨 论 本研究对单中心早产儿UAC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显示,按两种公式[18]计算后的平均值计算置管长度,<1 000 g组、1 000~1 499 g组及≥1 500 g 组管端位置恰当的比例分别为80.0%、76.5%和71.4%;23.1%的患儿非常规拔除UAC;以0.9%氯化钠配置肝素持续动脉输注的早产儿中23.8%发生高钠血症;发生下肢动脉痉挛的4例患儿拔除UAC后下肢皮肤颜色均恢复正常。 通过UAC置管可持续监测动脉血压并指导休克治疗,还可反复取血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及其他实验室指标的检验,在危重早产儿的救治中至关重要。本研究中UAC置管的患儿38.5%为超低出生体重儿,43.6%为极低出生体重儿,53.8%合并新生儿窒息,41.0%合并早发败血症,28.2%合并休克,均为危重早产儿。 本研究以参考文献中UAC“高位”置管管端位于T6~9为管端位置恰当[10],但亦有文献报道T10 是可接受的管端位置[10,24]。由于“低位”置管可能导致低位脊髓梗死和瘫痪,“高位”置管缺血及血栓形成并发症少、可用性较好、留置时间较长、不增加颅内出血或死亡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推荐使用“高位”置管[10,19]。本研究所有患儿均按照“高位”置管计算置管长度,置管过程顺利,置管后X线片显示位置低的3例(7.7%)管端均位于T10。 “高位”置管长度的计算常采用基于体重的计算公式,但管端位置的准确率并不理想。Lean等[25]前瞻性研究中评估的11种不同UAC置管长度计算方法的准确率为51.0%~73.8%,置管长度(cm)=3 ×体重(kg)+9的准确率为62.1%,置管长度(cm)=4 ×体重(kg)+ 7的准确率为57.3%,置管长度(cm)=肚脐到肩锁关节的距离的准确率最高,为73.8%。本研究按两种公式[18]计算后的平均值,管端位置恰当比例为76.9%,高于文献中各种计算方法的准确率,而且在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准确率可达80.0%。2021年,国外一项研究提出新的计算方法[24],出生体重≤ 1 500 g置管长度(cm)= 0.004 7×出生体重(g)+7.38,出生体重>1 500 g置管长度(cm)= 0.001 7 ×出生体重(g)+ 11.85,采用该计算方法,管端位置准确率可达90%,但该计算方法尚未得到其他研究的验证,亦未在我国验证。管端位置不恰当可增加UAC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在未来的研究中可尝试不同的计算方法提高置管准确率。 UA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5.5%~32%[2, 3, 4, 5, 6],除管端位置不恰当外,还包括损伤血管出现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穿孔、导管尖端移位、导管脱出或断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出血(内/外)、血栓形成、器官/肢体缺血或梗死等并发症。本研究中,1例患儿UAC留置3 d后管端由T10移位至T12,故拔除。动脉痉挛是UAC相关的一项并发症,管端位置恰当与否均可出现,本研究中4例患儿在UAC置管后出现一侧下肢动脉痉挛,发生率为10.3%,应引起关注。4例动脉痉挛的患儿中,2例管端位置恰当,1例偏高,1例为T10,因此,无论管端位置是否恰当,均应密切关注。有文献报道动脉痉挛可经温敷对侧肢体引起反射性血管扩张而缓解[10],但本研究中4例患儿经温敷对侧肢体后均无好转,拔除导管后好转,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另外,置管后短期内发生皮肤颜色等改变,应考虑血管痉挛,如果在延长使用UAC期间出现,需警惕血栓[26]。Ergaz等[27]的前瞻性研究显示,发生UAC相关血栓的患儿胎龄更小,出生体重更低,导管留置时长更长。亦有研究报告足月儿UAC相关动脉血栓形成的患儿存在围生期窒息或败血症史[28, 29]。本研究中,虽然未发生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有血管并发症组与无血管并发症组比较,胎龄和出生体重较小、早发败血症发生率较高、母亲妊娠期高血压比例较高、置管后管端位置恰当的比例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考虑与有血管并发症组病例数较少有关,因此仍应警惕这类患儿发生血管相关并发症。 文献报道UAC留置时长为3~14 d[6,26],但UAC相关并发症与长时间留置UAC相关。O'Grady等[22]发表的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指南中推荐,不再需要UAC时或出现任何下肢血管功能不全的征象时应尽快拔管,而且UAC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5 d。指南推荐使用肝素盐水持续输注维持UAC通畅[10],但本研究发现使用0.9%氯化钠配制肝素的患儿,23.8%出现高钠血症,而使用0.45%和0.3%氯化钠配制肝素的患儿均未发生高钠血症,亦未发生低钠血症。早产儿肾脏对水、电解质的调节功能相对不成熟,生后前几天相对少尿,而且存在显著的皮肤隐性失水,此时经UAC输注0.9%氯化钠配制的肝素,容易发生高钠血症。因此,临床中应注意配置肝素的氯化钠浓度,肠外营养中适当减少钠的补充,并注意监测血钠情况。 本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例数较少,但对UAC留置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进行了分析,对不同出生体重的患儿进行了分析,而且发现了4例动脉痉挛患儿,为临床UAC的使用及监测提供了一定借鉴。 引用本文: 茹喜芳, 冯琪, 王颖, 等. 早产儿脐动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并发症分析 [J] .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2024, 39(2) : 84-89. DOI: 10.3760/cma.j.issn.2096-2932.2024.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