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地址: 中国北京东四西大街42号
邮编: 100710
如何照顾好新生宝宝
如何护理娇嫩的新生儿一直是年轻父母们最关心的问题。医学上把出生后28天以内的婴儿称为新生儿。这一时期婴儿脱离母体,为独立生活进行生理调节。由于内外环境发生极大变化,而其适应能力又不完善,新生儿在生后第1~2周特别容易生病,如溶血、体温不升、出血、体重下降、感染……另外,还有因分娩过程中带来的产伤、窒息等问题。因此,从出生后开始密切观察新生儿生理征象变化,早期识别病理征象,有助于防治新生儿疾病,及时处理可以减少危重症。
新生儿保健专家指出,年轻父母应重点观察项目有:
正常婴儿出生时就有觅食反射,吸吮有力是新生儿的健康标志。父母只要掌握每2~4小时进食这一大原则即可,早点儿、晚点儿完全可以根据婴儿自身的需要,规律的进食习惯应该至少持续两周以上。若小宝宝不好好吃奶或吸吮力弱、顽固性呕吐,提示身体有恙。
新生儿第一次呼吸紧接着啼哭,肺泡张开,呼吸频率快,约40~80次/分。若见婴儿呼吸急促、呻吟、青紫、凹陷呼吸(指吸气时胸凹陷),常提示呼吸系统疾病存在。
哭是婴儿的语言,也是表达自己要求的一种方式。正常婴儿哭声响亮,满足要求后就安静了。若发现孩子嗜睡、少哭、哭声弱或过度啼哭,是生病的信号。病理性啼哭以腹痛、口腔痛及头痛常见。
正常新生儿体温在36℃~37℃之间。经常测量孩子体温,有助于及早发现体温失衡,如发热(体温>38℃)或低体温(体温<36℃),用手经常摸一摸孩子的手脚也能觉察到体温变化。
正常新生儿一般在生后第一天排尿,在12小时内开始排出墨绿色胎粪,约2~3天排完。若生后24小时没有排出胎粪或48小时没有排尿视为异常情况,应检查是否为先天性尿路畸形或肛门闭锁。若发现孩子大便为柏油样,提示上消化道出血,以维生素K缺乏居多;发现鲜血便提示肠出血。每天大便次数超过6次需要引起重视,可能患有肠道感染。
脐带结扎后于3~7天内脱落。护理中注意观察婴儿脐带有无渗血或化脓征象,有助于早期发现新生儿脐炎。
正常新生儿于生后3~4天皮肤开始发黄,7天左右达到高峰,10~14天全部消退。当黄疸超出生理性范围——生后第一天就出现黄疸或第七天才出现黄疸,及黄疸退而复现应特别重视,及时看医生有助于预防高胆红素脑病(俗称核黄疸)的发生。
两周内的新生婴儿是不能整夜睡觉的,假如婴儿一觉能睡八小时以上,很有可能是患了严重的疾病。如果让婴儿整夜睡觉,长时间得不到进食,会发生脱水。直到满月后,其体重有了明显增加,才可以让他(她)安睡一整夜。
孩子满月后,年轻父母可带着新生宝宝到户外晒太阳,去不太拥挤、环境较好的地方散步,这样不仅能使妈妈精神愉悦,还能增加宝宝的免疫力。但切不可将小宝宝带入人多拥挤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大商场、影剧院和酒店,容易传染疾病,引起感冒发烧,甚至患上肺炎。
婴儿出生后,应及时注射乙肝疫苗、维生素K、卡介苗等,以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发生。